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二十周年纪念

今年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制度在欧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尚不足30年。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独立运作的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吴作人基金会自成立之初,一直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和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促进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研究与交流为使命,致力于组织、奖励和资助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作和推广,赞助艺术界的展览、研究和交流活动,奖励和资助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研究与出版。通过基金会和托管于基金会的各专项基金,为国内外同仁创造共同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机会。

廿年来,吴作人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以下七个关注领域,即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中外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社会公益。围绕着这几个领域,基金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包括吴作人艺术奖、萧淑芳艺术奖在内的一系列评奖和学术公益项目资助。二十年前曾经的获奖者大多已成为当今中国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如韦尔申、妥木斯、黄专、曹意强、常宁生、赵力等。近年来新评出的获奖者,有韦启美、乔十光、郭全忠、万青屴、李松涛、薛永年、田黎明、陈云岗、朝戈、刘小东、史金淞、李松松、崔岫闻等。

同时,吴作人基金会在国家法律规定和基金会宗旨的前提下设立各类专项基金,不仅开拓了基金会的工作领域,也吸纳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推进中国艺术发展的事业之中。目前的九个专项基金分别为萧淑芳艺术基金、震后造家专项基金、中国艺术传统研究基金·汉画专项基金、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艺术史专项基金、中国艺术批评基金、艺术与文化政策专项基金、青年策展人发展基金、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专款用于为艺术家、学者、艺术机构、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提供服务。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年来坚持了发起人所制定的宗旨,怀着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艺术界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与支持。今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中国较早成立的文化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深感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特借成立二十周年,主办“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以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和经验,继续推动基金会为艺术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论坛和基金会20年纪念期间,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侯一民、靳尚谊先生,名誉理事詹建俊、刘勃舒、邵大箴、葛维墨、闻立鹏、孙美兰、杨澧、潘世勋先生,以及各界文化艺术名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原国务院副总理黄华先生夫人何理良女士、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李重庵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先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女士、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先生、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先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和副院长谭平先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先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先生、徐悲鸿艺术馆馆长廖静文女士和副馆长徐庆平先生、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邹佩珠女士、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金维诺、戴泽先生等出席了纪念活动,基金会理事长范迪安还做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年工作报告》。

二十周年纪念相关资料

  1.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二十周年回顾_完整版(49MB,含文稿和图片)
  2.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二十周年回顾_文稿版(3.1MB,仅含文稿)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年晚宴范迪安发言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成立已有20年了。基金会于1989年8月由吴作人先生亲自创建,是中国较早的影响力广泛、规模较大的名人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民间公益机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创新性探索,是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积极的社会文化力量的代表。

20年来,基金会努力履行自己的使命,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和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促进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研究交流,执行基金会成立以来提出的工作目标:致力于组织、奖励和资助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作和推广,赞助优秀的艺术展览、研究和交流项目,奖励和资助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研究与出版。在以艾中信先生、刘迅先生、侯一民先生、商玉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活动家组成的理事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基金会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不断扩大了影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处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发展,文化工作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背景、新形势下,基金会和其他学术机构一样,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但是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既能够体现基金会的宗旨,又能够适应今日中国社会特别是文化发展的形势,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产生影响,作为理事会的常设办公机构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基金会秘书处致力探索开拓,着重开展了不同方面的活动。

首先是建立和坚持了基金会工作的品牌特色。在这方面,以“吴作人艺术奖”和“萧淑芳艺术奖”的设计、评选和颁发为代表,这两个奖项重在学术的严肃性和意义的文化性,鲜明地体现吴作人先生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在理事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下,从提名、评选到颁奖,都坚持正确的艺术与文化导向,在美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事实证明,这两个奖项产生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新闻式的影响,而是真正能够作用于、落实在我们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特别是年轻艺术家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影响。美术界普遍评价“吴作人艺术奖”是一个精神性的奖,是一个真正鼓励艺术家做人为艺、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具有文化属性的奖。在美术创作思想活跃、观念多元的形势下,我们还要把这两个奖项坚持办下去。

另一方面,基金会根据整个中国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研究的新课题,开展了一些新的活动,如学术档案的建设,紧密围绕艺术批评、艺术史学术研究、艺术界的国际交流而展开的活动,使基金会的工作与不断发展的中国美术事业形成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在基金会自身管理上推出一些新思路和新做法。

当然,基金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是推动对吴作人艺术的深度研究,虽然这并不是吴作人先生建立基金会的初衷。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央美院名誉院长的吴先生,是希望通过基金会来推动整个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但是鉴于吴作人先生在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地位,理事会和秘书处不能放松对吴作人艺术的研究。由于吴作人先生的谦虚和博大胸怀,对他本人的研究是在他病重和去世之后才展开的。基金会把对吴作人先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推广工作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几年来,通过学术策划,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吴作人专题研究展;出版了富有研究深度和体现新的学术方法的吴作人学术研究系列著作;举办了吴作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和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在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期间,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合作,成功地在布鲁塞尔市政厅美术馆举办了吴作人艺术展,集中展示了吴作人在绘画西学和东方传统两大体系中研究与创造的贡献,获得了重要的反响。通过开展吴作人艺术的整体研究和国际推广,推动了对现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学术研究,并使研究成果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基金会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好继承,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在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要更好地总结经验,集思广益,规划未来,谋求基金会工作新的发展。

首先,作为现任理事长,我真诚地感谢各位理事对基金会开展的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对秘书处在开拓吴作人基金会的工作思路,积极抓住时机、抓住特色来拓展业务领域这一方面所给予的肯定。国家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整个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高涨,政府也在为文艺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基金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近些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基金会还能够做这么多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心的表现。在今后,首当其冲的是要拜托全体理事积极地、一如既往地支持吴作人基金会,共谋基金会的发展大计,共促基金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老一辈艺术家在文化、学术、社会影响上的重要性会更加体现出来,这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新的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有的理事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社会影响大,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个由著名艺术家、艺术史论家和社会艺术活动家前辈们组成的理事会,是我们基金会最大的优势。我们非常珍惜这份独特的资源,因为它是基金会的重要支柱。基金会今后在活动中要更多地联系各位理事,及时通报情况,争取支持。

其次,基金会下一步的工作仍然是坚持使命和任务,同时在其中不断地填注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保持对中国美术学术建设的关注,来体现吴先生当年建立基金会时提出的要求。对内夯实基础,对外积极拓展。尤其是要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争取更多方面的支持;要保持加强国际交流,使得吴作人艺术和中国美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现在国家对艺术基金会的审批和管理仍然比较严格,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有利时机,也让我们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正是在中国的艺术类基金会体制还没有完全健全但又需要创新模式,需要通过探索和实验来赢得政府和社会更大支持的情况下,基金会要抓住时机,在守法和安全这两个前提下,积极拓展思路,把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作为新的课题。这次我们适时举办“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就是为了交流基金会的中外状况和经验,探索基金会工作的国际合作,创新基金会管理模式,以期使基金会的管理与运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值此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要感谢吴作人先生为社会、为中国、为艺术、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感谢国家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文化界许多部门领导和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对基金会的支持,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统战部和民盟中央的重视,还有美术界许多机构的合作。感谢历任理事长和理事的贡献,他们有些已经故去,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们心中。感谢现任各位理事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在许多方面亲力亲为,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倍感自豪。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历届秘书处的同仁。大家虽然来自各个方面,但都任劳任怨,秉持公心,勇于付出。本届秘书处的执行秘书长朱青生教授在工作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承担了基金会的主要管理工作,他活跃致思,不辞辛劳,副秘书长景玉书、殷双喜、赵力、余丁、杨昆、吴宁也都各负其责,各尽所长,为基金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要继续保持秘书处这种工作生机和探索精神,把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20年不算短,一个基金会的历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变迁。

20年也很短,与艺术和祖国文化的千秋大业相比,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将会一如既往地努力!

理事长  范迪安
2010年10月28日

回顾与展望——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年工作报告

一、四个发展阶段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筹备、创建期(1980年代-1989年)

1980年代改革开放开启和解放了思想,作为全国人大常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吴作人,开始思考通过自己的劳动设立公益基金会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他把自己多年的稿费集中起来作为成立基金会的原始注册资金,他抓紧时间创作多幅作品准备义卖捐给基金会,他亲自约见发起人和组建筹委会。在得到民盟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支持并同意作挂靠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之后,他又亲自组建筹备小组,召开筹备会议,主持制定章程,商请聘任第一届理事和秘书长人选,还借在香港举办自己画展之机召集香港发起人筹备会等。

1988年国务院公布《基金会管理办法》后,基金会立即按程序开始申报。几经周折,终于在1989年5月23日和8月30日分别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成立的批准和民政部的社团登记批准。原定于1989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基金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由于“六四风波”未能如期举行。为此,吴作人和筹备委员会做出以筹备组代行理事会职权的决定,使基金会得以正常运行,直到1990年5月14日终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议。

2、积极活跃开创基金会事业(1990年-1997年)

在吴作人先生亲自过问和支持下,吴作人基金会根据章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其中以通过“吴作人艺术奖”的设立和评选活动实现基金会目标为主。相继评选并颁发了1989“青年奖”、1990“美术教育奖”、1991“美术史论专业学生优秀论文奖”、1992“优秀素描奖”。1995-1997年,为推动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基金会组织了6省市巡回“速写展”,并评选出“优秀速写奖”,共有全国18所艺术院校、1000多幅学生作品、600多幅教师作品参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艺术院校的“速写风”。这是一个开创期,在艾中信、刘迅、钟涵、侯一民等直接领导下,开创了吴作人基金会的新局面。由于基金会的纯民间性和依靠美术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参与,这些活动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基金会的声誉在美术界大增,其工作亦得到美术界及朋友们的大力支持。

3、在调整中求发展(1997年-2003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对基金会强化了管理功能,并进行全国性的全面整顿工作,使中国的基金会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基金会原计划在香港举行的为吴作人基金会筹款的义卖活动被无限延期,这给基金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新一届基金会领导及时调整工作部署,量入而出,同时积极开展为基金会筹集资金的活动。工作安排方面,在组织吴作人先生去世后的系列纪念活动中,突出和推进了对吴作人艺术生平和作品的研究与展览,先后在北京、香港、上海、法国等地举办“吴作人艺术回顾展”,出版多种吴作人画册及研究文集。资金募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371万元的募集资金为基金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稳定发展期(2004年-  )

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基金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金会新的理事会组成,主要体现为老中结合、新旧结合和加强了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在工作上,一方面秉承基金会创建以来的工作宗旨,很好地保持了基金会品牌(如吴作人艺术奖)的特色,同时在做好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根据当下中国艺术创作、研究、批评的发展现状,开展学术档案建设,拓展与艺术各界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基金管理模式等。基金会已经步入了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二、宗旨和主要工作

通过奖励和资助海内外华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推动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廿多年来,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以下七个关注领域,即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中外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社会公益。围绕着这几个领域,基金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吴作人艺术奖

基金会创始人吴作人先生在创建基金会时曾深情地说,“我是过来人,深知在艺术的道路上有许多艰难困苦。我愿以自己的劳动筹集资金,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机会和创造一些条件”。因此,基金会自创建之初即以扶持与奖掖后学为首要使命之一。

根据基金会章程的规定,为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推动中国视觉艺术的创作、研究、教育、传播,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特设立“吴作人艺术奖”,用于奖励资助优秀的华人艺术家和艺术史论研究人才。自1989年成立至1997年期间,基金会相继颁发了“青年奖”、“美术教育奖”、“美术史论专业学生优秀论文奖”、“美术学院在校生优秀素描奖”和“美术院校学生优秀速写奖”,先后共有67人获奖。2006年重新启动时,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门设立“造型艺术”、“艺术史论”和“艺术新人”三类艺术奖项,其中“艺术新人奖”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面向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及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

学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纯粹性是“吴作人艺术奖”区别于国内外其他艺术类奖项的特色,艺术家个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含量成为评奖的关键因素之一。荣获2006和2008艺术奖各奖项的获奖者共有9人,提名奖8人。

2、萧淑芳艺术奖

萧淑芳先生去世后,家人遵嘱用其捐赠资金设立了“萧淑芳艺术基金”,并评选“优秀女艺术家奖”,授予在艺术创作及史论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华人女艺术家。基金管理和评奖等委托吴作人基金会操作。

“萧淑芳艺术奖”与“吴作人艺术奖”的评奖原则相近,评选时间同步,每两年评选一次,已经评选两届,共有4人荣获提名奖和相关奖项。

3、艺术史研究

吴作人先生非常重视艺术史论的研究,基金会成立之初即颁发“美术史论专业学生优秀论文奖”(1991),曾经的获奖者大多已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史界的中坚力量,如黄专、曹意强、常宁生、赵力、罗世平、张晓凌等。而2006和2008“吴作人艺术奖·艺术史论奖”则分别授予成绩卓著的万青屴和李松涛。

除设立奖项外,吴作人基金会着重从建立格局、推进深度、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给予艺术史研究以广泛的关注和重点支持。

3.1   资助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促进近现代艺术史研究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研究近现代和当代美术史的异地同构计划,参与单位共同合作,收集和整理艺术史料,按照协议,建立可以分级共享的联网数据库和资料互检互用计划。“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合作单位有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东美术馆等。吴作人基金会已将近现代艺术家的档案整理作为常规资助项目。

2006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开始实施“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该项目的学术方向是对以吴作人先生为中心的艺术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基本资料。“吴作人档案”在2008“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及吴作人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作用。2009年在“吴作人档案”整理获得学术经验和方法之后,在吴作人基金会的支持下,该项目开始有序地将档案规模扩展到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关键人物,陆续建立了“徐悲鸿档案”、“江丰档案”和“王朝闻档案”。

为促进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吴作人基金会将设立种子基金,把“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建立艺术家个人档案的整套结构体系与方法作为模板复制,支持各个单位、各个个人按照一定的档案系统和整理规范齐头并进,共同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档案。

3.2   吴作人研究

鉴于吴作人个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并有鉴于长期以来对吴作人研究的缺乏,基金会已把对吴作人的个案研究和艺术展示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家属还特意捐资成立了“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

在不同时期,基金会举行了“吴作人艺术回顾展”,如“吴作人艺术大展”(北京1999)、“世纪历程”(香港2000)、“梦归海上”(上海2003)、“二十世纪美术大师吴作人”(巴黎2003)等,同时整理出版了《吴作人作品集》(全套4册)、照片集《艺为人生——吴作人的一生》、《吴作人研究与追念》、《画家吴作人(1908-1997)》(法语版)等。

近几年来基金会强化了对吴作人的纵向研究,在建立“吴作人档案”的基础上,举办了 “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2008)、“吴作人:融汇东西”比利时展(2009)等大型国际活动,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展,发表专题研究文章,如举办 “十张纸斋展”(2007)并出版学术专著《十张纸斋》,举行“素描基础:新中国画的革命?”展览(2010)并出版同名画册等。

3.3   资助中国申办“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工作,促进世界艺术史研究

吴作人基金会一直关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及与国际艺术史学界的交流。为争取获得有世界艺术奥运会之称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中国申办权,基金会支持并资助了中国申办委员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成功取得了“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办的申办资格。2010年,基金会决定拨款成立“艺术史专项基金”,支持中国申办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并为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和《中国艺术史研究年鉴》的编辑出版提供启动资金。基金会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提高中国艺术史界的整体学术水平,以完成国际艺术史研究领域从西方一枝独秀向西方与中国两大审美体系双峰并峙局面的重要转变。

3.4   设立汉画专项基金,资助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

吴作人基金会下设“汉画专项基金”,为推动对中国各地汉画的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长期资助。在其资助下,淮北地区所有汉画的调查与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完成,同时启动南阳、嘉祥两个地区及山东石刻馆藏汉画的综合调查,并开展“汉代与建筑”专项研究等。

4、专项基金

设立专项基金是基金会服务于画家、学者、关注中国艺术发展的各界人士的一种方式,在国家法律规定和基金会宗旨的前提下设立各类专项基金,不仅开拓了基金会的工作领域,也吸纳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推进中国艺术发展的事业之中。

本会“专项基金”的管理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捐赠人意愿设立的、委托吴作人基金会管理的“专项基金”,如“萧淑芳艺术基金”、“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等。

另一种则是针对一些有明确且独立做某项艺术公益事业意愿的机构或个人,在认可吴作人基金会的宗旨的前提下,所设立的自筹自支自管的“专项基金”。这类专项基金在项目选择、实施以及基金管理、运作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其决策权归该专项基金的管理委员会。如“中国艺术批评基金”、“青年策展人发展基金”等。

目前吴作人基金会共设九个专项基金,分别为:

萧淑芳艺术基金:支持华人女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女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史论研究。

震后造家专项基金:5.12汶川地震后,为“震后造家”行动提供组织运作方面的经费支持。

中国艺术传统研究基金·汉画专项基金:资助汉画研究。

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资助学者和学生开展对吴作人的艺术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

艺术史专项基金:1. 促成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的召开,筹办与大会有关的各项活动;2. 资助在中国境内建立编辑部,编辑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艺术史》;3. 进一步开展分门别类的艺术史项目的资助计划。

中国艺术批评基金: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批评家的各项学术活动(包括批评家网站、批评家年会、批评家文集、批评家杂志以及与批评相关的各项活动)提供无偿资金支持。

艺术与文化政策专项基金:资助对艺术与文化政策的研究。

青年策展人发展基金:为培养年轻的艺术管理与艺术策划人才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资助方向包括当代艺术研究、编辑和出版、展览及资助青年艺术家。

5、其他

作为中国少有的几家艺术基金会之一,吴作人基金会还为很多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提供服务。如关心艺术家的权益保护,曾数次举办美术著作权保护座谈会,并资助《美术家著作权保护》一书的出版;关心艺术家创作环境的改善,建立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九龙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画家从事创作和艺术研究提供了优美的场所;关心中外华人或华裔画家的美术作品在全社会的介绍,为很多艺术家的展览冠名主办;关心艺术院校的建设,曾资助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优秀学生作品和协助电脑美术工作室的建立;关心艺术机构的建设,协助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安徽泾县三吴纪念馆的筹建及发展;关心艺术普及,为广大艺术爱好者举办多场艺术讲座等。

三、财务报告

1、聚财之道

基金是基金会生存、发展的基础。1989年吴作人先生将自己的10万元人民币存款捐赠出来,作为吴作人基金会的原始基金。20年间,吴作人基金会共获得捐款1144万元,每年获捐情况如下图。

图1   1989-2009历年捐款总额

捐款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9-1993的五年间共获得捐赠款1,380,524元,比原始基金增长了近13倍;1994-2002的九年中共获得500,677元的捐助,平均每年获捐额仅为前五年年平均额的1/5;2003-2009的七年中共获捐款856.2万元,平均每年获得捐款超过120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侯一民理事长主持的“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接受捐赠作品”活动,有138位艺术家积极参与,共捐给基金会177件作品,这些作品为基金会筹得资金371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基金会的发展。

图2:捐款来源分布图1

图2和图3是捐款来源分布图。“资金来源模型1”显示,基金会成立20年以来(1989-2009)的捐款主要来源于吴作人、萧淑芳及其家属的捐赠(包括吴作人先生为基金会售出作品的收入),共计669万元,占总捐赠额的58%;而其他个人捐款(包括吴作人的朋友、学生、艺术家)和机构捐款分别占27%和15%。通过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吴作人先生及其家属对基金会所给予的长期、大力地支持,和吴作人的朋友、学生及艺术家对基金会宗旨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也可以看出,企业对文化艺术类的非营利机构的关注非常小。

图3:捐款来源分布图2

“资金来源模型2”显示,基金会所募款项主要为“非限定性捐款”,占总捐赠额的64%,这主要得益于吴作人先生及其家属、学生、朋友对基金会宗旨的认同,从而对基金会予以无条件地捐赠。专项基金和项目资助分别占总捐赠额的27%和9%,虽然这个比例少于“非限定性捐款”,但从基金会近3年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资助趋向于限定性捐赠(即专项基金和项目资助)。在2008-2010年的捐款中,有98%的捐赠都是定向捐赠。由此看出捐赠者对于基金会资金的使用方向的关注度在增长。

2、理财之道

本会在基金运作中遵照安全第一和合法、有效的原则,获得了相当好的收益,为基金会开展资助活动提供了资金的保证。2007-2009年度通过基金投资所获收益达633万元。

3、散财之道

图表4  2000-2009年总资产和总支出表

由于成功地聚财和理财,使得基金会资产在2009年达到1417万元。20年来,基金会共计支出360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基金会所资助项目的顺利开展。由于基金会资产的增加,大大强化了基金会的公益支出能力,2007、2008每年支出均达到上年总资产的8%,2009年公益支出达130万元。

4、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

吴作人基金会的财务接受年度审计,整体运营接受民政部年检,并将每年度报告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基金会中心网(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以及《公益时报》、《中国社会报》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吴作人基金会网站(http://wuzuoren.org)上也有详细地财务信息。

四、二十年成功经验

吴作人基金会20年,虽历经复杂的社会变迁和种种困难,但基本上是成功的。可以说,今天我们已经走上了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过去的20年,我们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大局,识大体,抓紧时机求发展

民间公益基金会,特别是名人非公募基金会,在大陆是一件有急切和广泛的社会需求、而又带有社会敏感的事业。因而,本身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必然要在这种形势下求发展。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势,使吴作人设立艺术基金会的设想得以实现;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又为基金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吴作人基金会没有驾驭政府政策的能力,却有因势利导、谋求最大发展空间的可能。

二、自律透明,建立社会公信力

本基金会的创始人吴作人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其多方面的艺术造诣及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突出贡献,特别是他的为人处世堪称美术界的楷模。无疑这都是吴作人基金会最为宝贵的财富。吴作人基金会也把继承和发展吴作人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教育理想作为基金会的中心内容之一,把维护和发扬吴作人的信誉,注重名人基金会的社会形象,作为基金会工作团队始终遵循的原则之一。

基金会始终与文化艺术界各部门、各艺术机构及艺术家保持着友好和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又得到了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具有行政、财务上的自主权。同时基金会坚持自律,财务透明,信息公开。

正是这种对自身名誉的维护与珍惜,坚持公益路线,独立运作,自律透明,使得吴作人基金会获得了极高的社会信任度,基金会得以按照自身宗旨不断良性地发展。

三、构建一流执行团队,发展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开拓

吴作人基金会作为专业化的名人基金会,其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吴作人先生及其老一辈同道。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又团结了来自艺术界各领域的一批批中青年同道,从而使得吴作人基金会的事业既能坚持吴作人先生等老一代艺术家为基金会制定的宗旨,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开拓。

我们充分利用基金会的人脉资源,利用执行团队对中国艺术界前沿问题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坚持“国际、高端、学术、公益”的原则,将资助的重心放在推动中国艺术向更高、更深发展的方向上,并调动优秀的艺术机构来实际运作项目,从而建立了一支高效、精简,又富有活力、勇于探索的执行团队。

四、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原则

吴作人基金会一直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估计,特别是成立初期原计划在香港举办的估计有数百万元入账的拍卖募款活动受阻之后,当时的执行团队及时调整了工作内容,确定了在坚持宗旨的原则下,实事求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盲目扩充,不好大喜功,踏踏实实做事。当时我们的定位是小型(规模)、专业性的、有限目标的基金会。在我们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基金会后,我们仍然保持节俭和量入而出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基金会政策的改变,新的执行团队又能迅速抓住机遇,突破性地介入艺术界各方面重大而关键性的活动,为吴作人基金会发展成为中国艺术基金会的领头羊做着不懈地努力。

五、探索多样的运作方式

为适应不同项目,吴作人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兼有自我运作和资助两种基本方式。其中资助项目分为由基金会策划并委托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实施,和由业内有关机构或个人提出申请由基金会批准资助这两种类型。

“吴作人艺术奖”、“萧淑芳艺术奖”、“十张纸斋”个案研究、“吴作人百年纪念活动”等,当属吴作人基金会自我策划并亲自组织实施的项目;而“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则是由基金会策划、委托其他机构予以实施的资助型项目。上述两种方式是目前吴作人基金会项目运作的主要方式。

随着基金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近年来资助型项目逐渐增多,并且在基金会下也设立各种专项基金。这些做法拓宽了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同时也对基金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坚持基金会宗旨,走公共化的道路

吴作人先生在创建和主持基金会工作的三年中(1987-1990),始终将基金会定位在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大框架下,并坚持不出任基金会理事长。吴作人基金会一直遵循着吴先生的意愿,保持着以推动公共美术事业为首重的宗旨。因此,基金会三届领导班子都是由美术界享有声望的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担任理事长(艾中信、侯一民、范迪安),由美术界知名人士组成理事会,由年富力强、具有极强活动力的社会各界骨干组成秘书处具体开展工作。

吴作人家属继承吴作人先生的遗志,坚定不移地支持着基金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基金会护航。在基金会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吴作人家属鼎力支持。在基金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和专业管理的阶段,吴作人家属主动致力于基金会的进一步专业化管理,延请学有专长的艺术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家承担基金会的决策与管理工作。

正是在积极推动基金会公共化的过程中,基金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也联络了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协作。

七、专业高效,推动艺术基金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基金会初创和发展期,名人本人及其朋友、学生和支持者是基金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但在“后名人时代”,名人本人过世,那一代支持者也相继老龄化以后,为进一步保持基金会的活力,基金会及时转型,步入专业化管理时代。吴作人基金会的理事会和执行团队都以当下中国美术界最活跃且年富力强的精英为主。精英管理模式将对基金会的决策、项目运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在基金会自身的专业管理上,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由基金会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介入到基金会的主导管理团队,这一举措已经在基金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显示出初步的效果。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业人员能够根据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的现状,设计出基金会的新的发展模式,为促进基金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要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情况,走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和崇高使命感的基金会,她是吴作人先生晚年在改革开放大潮来临之际,用设立艺术基金会这种行动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年来坚持了吴作人先生及其发起同道们所制定的宗旨,怀着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艺术界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与支持。

今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建设正成为推动我国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动力,这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中国较早成立的文化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深感任重道远。借此召开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之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和经验,总结过去,开创未来!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处

2010年10月28日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