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后重返比利时——“吴作人百年回顾展”在布鲁塞尔圆满闭幕

2010年2月10日

2010年1月17日,“吴作人展”(全称Wu Zuoren: A la croisée de l’Orient et de l’Occident“吴作人——融汇东西”)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厅圆满闭幕。 

此次展览2009年10月14日正式开展,是“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延续。继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后,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名誉院长Michel Baudson先生共同策划了这次百年回顾展,地点就选择在吴作人先生79年前的留学之地——布鲁塞尔。作为本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比双方合作展览项目中唯一的一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大师的个展,该展览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府联合承办。

布鲁塞尔副市长Hamza FASSI-FIHRI先生、欧罗巴利亚比方总协调人克莱尔·吉尔尚女士Claire Kirschen、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名誉院长Michel Baudson先生(“吴作人展”比方策展人)、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先生(“吴作人展”中方策展人之一)、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吴宁女士(“吴作人展”中方策展人之一)等出席了开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 

布鲁塞尔副市长Hamza FASSI-FIHR在认真观看展览之后,代表布鲁塞尔市政府,首先感谢欧罗巴利亚组委会的协调,感谢三位策展人的努力,感谢吴作人家属的慷慨支持。他说,吴作人先生融汇东西的艺术成就,不仅让我们得以欣赏这位杰出艺术家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我们此次展览的目的,即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欧罗巴利亚比方总协调人克莱尔·吉尔尚女士Claire Kirschen,曾经在1980-1990年代担任过比利时驻华大使,在她出任大使期间,曾与吴作人先生有过交往。在新闻发布会上,克莱尔·吉尔尚女士深情地回忆她与吴作人先生交往的情景,她说,“吴作人展”完美地体现了“欧罗巴利亚艺术节” 的目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文化聚集在一起,加强沟通与理解。

“吴作人展”中方策展人朱青生教授从学术方面介绍了此次展览。他说,吴作人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而且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他将西方学院制度引进中国,培养了几代中国艺术家,影响至今。这个展览希望通过吴作人这个个案来显示出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然而它们在特殊的时候发生了交流,通过交流,更显现出这两种文化之间更深的差异性。这不仅是一位成功艺术家的个人展览,更是东西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 

“吴作人展”比方策展人Michel Baudson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吴作人展”的策展思路,以及吴作人从比利时留学到回国成为中国美术界领军人物的艺术历程。

“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展览项目中方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范迪安先生在致辞中说,吴作人先生的艺术融合了中比文化,吴先生学成于比利时,回到中国后将所学与中国文化结合进行创作,本次展览将这种交流和融汇的结果又带回了比利时,这正好显示了中比两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与长久友谊。 

“吴作人展”中方策展人、吴作人先生的外孙女吴宁女士代表家属讲话。她说,“79年前,22岁的吴作人来到了这里——布鲁塞尔。在这里,他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奉献着他的青春,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成为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位获得金奖的中国留学生。 

     同样在这里,他得到了一位美丽的比利时女子——李娜的爱情。这位女子为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陪伴他度过了在比留学的艰难岁月,陪伴他返回祖国将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陪伴他经历战火,并最终在重庆大轰炸中病故,年仅28岁。

他生前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的习作,会在74年后回到比利时,并在布鲁塞尔市政厅这样重要的地方展出,同时而来的,还有他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如《齐白石像》);他也一定不会想到,李娜终于在离国74年后,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她的祖国。” 

比利时观众被吴作人与比利时之间的深厚感情深深地打动,他们久久地驻留在展厅中,仔细地观看每一幅作品,以及介绍吴作人如何从向西方学习到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转变过程的文字展板,直至晚21时,展厅中仍然人头攒动。一位比利时老太太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我看懂了,他最终变回了中国人!”

 此次共展出吴作人先生的油画、国画、水彩等作品75件,完整地展现了吴作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展览以吴作人的比利时母校(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怀念为出发点,从欧洲的眼光看待一个来自远东的学生在学到西方的艺术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文化中,是如何将西方艺术与他们的本文化相结合、衍化、扩展,并结成奇异丰硕的果实。

展览入口处悬挂了吴作人1942年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右侧是他出国前1928年画的2幅素描《自画像》。之后,两个典雅的展厅将五个主题依次呈现。

第一主题“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了吴作人在比利时留学期间(1930-1935年)所作的人体习作、布鲁塞尔郊区风景写生、获得学院金质奖章的《男人体》、油画创作《纤夫》、李娜画像《窗前》、表现他的比利时老师巴斯天的工作室及同学教室上课场景的油画,以及他在上学期间所作的解剖学笔记本,同时展示当时的一些老照片。这一部分充分体现出吴作人在比利时学习期间已经完整、熟练地把握了西方写实造型艺术语言。

第二主题“从布鲁塞尔画室到中国画室”,展出了吴作人1935年回国后直至1950年代在油画及素描创作中的一些探索与变化,包括1936《沐》(油画),1938《擦灯罩的工人》(油画),1942《凤凰山》(油画),1946《萧淑芳像》(素描),1950年代《女人体》(油画),以及1955年在接受苏联美术教育影响下进行外光创作实验的《徐悲鸿纪念馆院中习作》 

第三主题“西行”,集中表现吴作人在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思考与实践中是如何将西北旅行(1943-1945年)作为其艺术的重要资源。

 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敦煌临摹”,通过吴作人6幅敦煌临摹作品,表现出吴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

二、“高原风情”。展览将吴作人十余幅西北风景油画及水彩写生作品悬挂在一面墙上,一股清新的蓝色顿时脱墙而出。吴作人正是通过中国西北这一独特的自然面貌,完成了他要改变从比利时学到的弗拉芒油画风格的目的,正如艾中信曾经在对比吴作人西行与留比期间作品不同时所指出的,“在他的油画上,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蓝天白云和明丽的阳光”。1943《祭青海》、1944四幅高原油画风景写生、1946《藏女负水》、1946《乌拉》,以及4幅水彩风景写生,将艺术家自觉的完成艺术风格的转变过程,完美、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第四主题“中国水墨画的重建”,展出了吴作人从1940年代初做国画《草原遇险》开始,直到他晚年成熟期创作的国画经典作品1973《任重道远》(骆驼)、1973《横空出世》(鹰)、1978《齐奋进》(牦牛)、1980《熊猫爬石》、1980《金鱼》等。这一部分展现了吴作人将西方写实造型方法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相结合的国画创作,并通过他的自述,将他为何选择中国画作为他最终的艺术性情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艺术理念,揭示给观众。

第五主题“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展出了《永靖石窟群勘察工作现场》(1952)(配以照片)、《麦积山石窟群》(1953)、《草原云雨》(1955)。整个展览最终以他的油画艺术的最高成就《齐白石像》(1954)结尾,以突出他必生的艺术创作方向——融汇东西。

整个展览精致而精心,将一个中国艺术家从西到中的艺术创作生涯,清晰地呈现给了比利时观众。

展览主办方:中国文化部、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组委会

展览承办方:中国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府

展览策展人:Michel Baudson(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朱青生、吴宁

相关链接:

“欧罗巴利亚”是“EUROPALIA”的译音,由拉丁语“EUROPA”(欧洲)一词和“OPALIA”(古罗马时期欢庆丰收的节日)一词缩写组合而成,意为欧洲文化繁荣的节日。作为欧洲最大的文化节之一,欧罗巴利亚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4个月,每次邀请一个国家在比利时举办各类艺术活动,以展现其文化遗产的精髓和艺术发展的现状。自1969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欧罗巴利亚艺术节至今已整整40年。

2005年6月,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访华期间,胡锦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阿尔贝二世国王邀请中国参加2009年“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的建议,由中国作为第22届艺术节的主宾国。艺术节于2009年10月8日至2010年2月14日在比利时举办,围绕“古老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多彩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四大主题,通过近50个展览和400余个涉及表演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的项目共450余场活动,全面展现中国悠久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

2009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布鲁塞尔美术宫隆重开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夫妇出席了开幕式。

“吴作人展”作为此次“欧罗巴利亚艺术节”50多个展览中唯一的一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大师的个展,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主题。

(来自 中国民主同盟网站:http://www.mmzy.org.cn)

此条目发表在媒体报道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